设计模式总共有六大基本原则,统称为SOLID (稳定)原则,分别是S-单一职责原则(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), O-开闭原则(Open closed Principle),L-里氏替换原则(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),L-迪米特法则(Law of Demeter),I-接口隔离原则(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),D-依赖倒置原则(Dependence Invension Principle)。
L-迪米特法则(Law of Demeter)
一、定义
1) Each unit should have only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other units: only units "closely" related to the current unit. (一个类应该对自己需要耦合或调用的类知道的最少)
2) Each unit should only talk to its friends; don't talk to strangers.
3) Only talk to your immediate friends. (只和直接的朋友通信)
来源:
二、理解
迪米特法则,也称最少知识原则。一个类应该对自己需要耦合或调用的类知道的最少。通俗地来讲,就是一个类只关心自己调用类提供的方法(通常是public方法),对其他类的内部实现概不关心。
1) 从调用者的角度考虑,应只和直接的朋友交流。
什么是直接的朋友?即是,内部成员属性、方法的输入输出参数。方法内部的类不算是朋友类。以下代码中GroupLeader是Teacher的直接朋友类,方法内部的List<Girl>不是朋友类。也就是与一个陌生的Girl类交流,这样就破坏了Teacher类的健壮性。
1 public class Teacher { 2 //老师对学生发布命令,清一下女生 3 public void commond(GroupLeader groupLeader){ 4 List listGirls = new ArrayList(); 5 //初始化女生 6 for(int i=0;i<20;i++){ 7 listGirls.add(new Girl()); 8 } 9 //告诉体育委员开始执行清查任务10 groupLeader.countGirls(listGirls);11 }12 }
修改代码如下:
public class Teacher { //老师对学生发布命令,清一下女生 public void commond(GroupLeader groupLeader){ //告诉体育委员开始执行清查任务 groupLeader.countGirls(); }}
修改后的groupleader类 :
public class GroupLeader { private ListlistGirls; //传递全班的女生进来 public GroupLeader(List _listGirls){ this.listGirls = _listGirls; } //清查女生数量 public void countGirls(){ System.out.println("女生数量是:"+this.listGirls.size()); }}
修改后的场景类:
public class Client {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 //产生一个女生群体 ListlistGirls = new ArrayList (); //初始化女生 for(int i=0;i<20;i++){ listGirls.add(new Girl()); } Teacher teacher= new Teacher(); //老师发布命令 teacher.commond(new GroupLeader(listGirls)); }}
总结,把Teacher类中的List<girl>的初始化,移动到场景类,并在GroupLeader中增加了对Girl的注入,避开了Teacher类对陌生类的访问,降低了系统的耦合性,提高了系统的健壮性。
2) 从被调用者的角度考虑,应对外暴露最少的属性或方法,暴露的方法越多,耦合性越强。
是自己的,就是自己的。如果一个方法,放在本类中,既不增加类间关系,也不会对本类产生负面影响,就放在本类中
迪米特法则要求类“羞涩”一点,尽量不要对外公布太多的public方法和非静态的public变量,尽量内敛,多使用private、package-private、protected等访问权限。
三、注意事项
迪米特法则要求类间解耦,但解耦是有限度的。类间解耦,弱耦合了,类的复用率才会高,其要求的结果是产生大量的中间类、跳转类,这样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,同时也会给维护带来难度。所以,需要在两者之前反复权衡,既做到结构清晰,又做到低耦合高内聚。
在实际应用中,如果一个类跳转两次以上才能访问到另一个类,就需要想办法进行重构了,为什么是两次以上呢?因为一个系统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标准或是原则就能够决定的,有非常多的外在因素决定,跳转次数越多,系统越复杂,维护就越困难,所以只要跳转不超过两次都是可以忍受的,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。
学习资料:
《设计模式之禅》秦小波 著